吉利汽车湘潭基地。(资料图 钟泉 摄)
【展示新成就 献礼党代会】
湘潭在线9月7日讯(湘潭日报记者 曾佰龙)8月30日,记者第二次走进泰富九华二期建设现场,参观被称为“智能工厂”的泰富九华二期项目,厂房内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在安装调试。这个“智能工厂”将依托MES为管理平台,引入大型工件焊接中心、托辊全自动化生产线、托辊全自动化焊接线、自动化喷涂线等智能“机器人”设备,从而打造先进的智能化标杆生产车间。泰富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,是湘潭工业转型中可圈可点的成功范例。
湘潭,从老工业基地到新型产业摇篮,从“3+3”重点产业到“1+4”重点支柱产业,从“一五”时期工业总产值1.8亿元,到“十二五”末期规模工业增加值840亿元,这一路续写的是工业文明的辉煌。与此同时,湘潭也在工业转型的道路上,进行了艰辛的探索。
湘潭工业发端于工场手工业,明清时期铸铁、锻造及金属机械加工曾遍布城乡。“一五”时期,湘潭电缆厂、江南机器厂、湘潭电机厂等等落户湘潭,奠定了工业产业基础。“二五”时期,湘钢、江麓落户湘潭,工业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湘潭工业已经形成了冶金、机械、纺织、化学、建材五大工业产业基础。但直到本世纪初,湘潭的工业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,转型迫在眉睫。
转型之路是要有牺牲的,许多企业在转型的道路上折戟沉沙,消失在历史滚滚红尘中,有一些大家还能叫出名字,如湘锰、湘纺。还有一些企业名称只能在湘潭工业志中找到。
转型之路是光明的,孕育着勃勃生机,更是让湘潭工业永葆青春的“法宝”。“十二五”时期,是传统工业寻找全新动能的关键时期,新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生产力,为整个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。这一时期,湘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转型,产业结构由过去“一钢独大”,蝶变为先进装备制造成为第一大产业,汽车及零部件、新能源等6大产业加速崛起的新格局,五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91家,六大重点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60亿元,同比增长15%。
同时启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,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7.8%。老工业基地成了新型产业崛起的摇篮,开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据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,2011年,我市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是267.6亿元,占比42.1%,对规模工业增张的贡献率46.8%。到了2015年,我市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为499.6亿元,占比58.9%,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9%。2011年我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是30.4亿元,占比4.8%,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6.9%。到了2015年,我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了62.3亿元,占比7.3%,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6.7%。
这两组数据充分说明了湘潭工业转型的成效。市统计局负责人说,高加工度工业是工业内部发生由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向以加工、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变化的过程,这一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工业加工程度的迅速深化,组装工业的发展大大快于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。而高技术产业指当代尖端技术(主要指信息技术、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领域)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。是研究开发投入高,研究开发人员比重大的产业,高技术产业发展越快,对其他产业的渗透能力越强。这两个指标是衡量湘潭工业向“智造”转型的不二标准。
湘潭工业转型的未来在哪里?湘潭“十三五”规划给出了明确答案。未来五年,我市将重点打造“1+4”支柱产业,“1+4”是指一个重大支柱产业(智能装备制造业)和四大重点产业(汽车及零部件、食品医药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材料),其中,智能装备制造业又包括新能源装备、海工装备、先进矿山装备、工业机器人,未来湘潭工业转型的特点是高端发展,创新发展。
相关新闻:
【献礼党代会】党旗飘扬别样红 湘潭五年来基层党建工作成效显著
【献礼党代会】湘潭财税账单里的“民生温度”:5年重点民生支出达573.2亿